2007年6月29日 星期五

黃金十年

十年,等於兩個五年計畫的年期,亦等於20年期的長期發展計畫的一半路程。對港人來說,過去的十年心路歷程好像走得特別漫長,但財富收入增長竟出奇地絲毫不動。

港英政府年代,政府內的華人精英份子,多年受著英國政府派來的特使管理,擔任「你講點做,我就點做」及「只做不問」的執行者角色,只追求完成項目任務及如何有效率地完成任務。由於各項任務都有指引,故,按本子辦事即可。

回歸後,未知是香港叻人全部下海營商,或是過去高官甚少決策力訓練,又或者被「積極不干預」的金剛咒玩殘,政府未有按香港的競爭優勢,從而制定長期發展策略,以提高在區域內的競爭力。過去十年,香港未能把握良好的基調再作改良,任由各方面的競爭優勢慢慢腿色。

港口業便是一個例子。長遠而言,香港港口業會因國內貨櫃碼頭增多而被逐漸取代,言而,透過與珠江三角洲內各政府合作,並降低貨櫃經香港出口的費用及時間,加上興建相關基礎設施以提高吞吐量,香港可作為內河船-遠洋船貨櫃中轉樞紐,讓香港港口繼續有貨物進出轉港,周邊地區亦不需浪費大量金錢在重複建設的港口基建上。但,過往特區政府未有定下明確方針,以實際性行動鞏固港口業競爭優勢,結果浪費了黃金十年。

與香港相比,新加坡及上海政府則有著積極及進取態度,兩府大力發展有利社會發展的產業,並提供優惠政策去招攬外國相關行業在本土投資,比如新加坡博彩及旅遊業、製藥業、金融業,上海金融業及高新科技事業。在香港,數碼港項目不見得吸引外國IT企業,最終結果變了地產項目。

香港剩下金融業這張皇牌,在這主張「大市場、小政府」、「積極不干預」(或是「放任」政策?)的政府裡,能否保留這行業的區域競爭優勢至下個十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