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

隨想 - 六四事件想到道德教育

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的天安門事件發生時, 筆者還只是個不懂世情的小學生, 但當時一幕幕的新聞畫面: 激昂的大學生、無情的坦克戰車、血淋淋的事實到今天還是歷歷在目、心有餘悸… 無論目的如何, 結果如何, 當年死傷人數如何, 殘害國人者也是千古罪人, 說是遺臭萬年絕不為過。

權力永遠像最誘人的果實… 一旦吃過第一次, 人就不能再坦率自然。歷史上多少原本幾近聖賢, 盡得人心的領導者, 一旦得到權力後良心就被扭曲磨滅。這所謂權關, 是人性道德最大的一道屏障。雖然能涉獵權關的人不多, 但做成的傷害卻可以很深。就像六四事件正是戀棧權位的當權者毀滅反對聲音的極端行動。

權關之後是什麼? 之後大概是名關。得到名譽的人, 我們會叫他們 “英雄”, “思想家”, “偉人”… 名人受人尊重, 愛戴跟擁護, 可想而知名關也是很難過的。可肯是名譽跟道德本質上並不是對立的, 追名的人或多或少也會做 “好事”。雖然背後的動機是難以看透的。

十八年後的今天, 我們的學生在面對哪一關呢? 當年天安門廣場上的小伙子, 沒有權-不用過權關, 也不見得全都不愛名譽地位的名關… 但甚肯定的是, 他們為了爭取民主中國的理想, 大都可以 (至少於當時) 放下了自身的安危利益 – 就是放下了 “利” 這一關。

筆者曾經跟一位天子門生, 剛在港大畢業不久的友人談過這麼一個有代表性的問題: 你會否覺得自己是一個 “讀書人”? 這個年輕人的口中給了我一個肯定的答案: “不覺得”。大家聽了, 或許也有同感, 這個滿街是大學生的年代, 即使大學畢業了怎能就在人前自稱讀書人?

如果大家明白…古聖賢對於那些明白人生的道理, 遵守某個道德水平的人, 都列作讀書人, 那麼大家或許可以明白為何在現代認定自己是讀書人是這麼難的一回事。當這個社會是逢股必“炒”, 非“老翻”不玩, 逢政治不理, 逢“蝕底”不幹… 當大家都只看見短期的個人利益而從不明白讀書人本應該肩負的社會責任與道德責任… 那麼你跟我說… 我們的教育制度裡 (不論是香港還是祖國) 是不是缺少了極重要的什麼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