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07/2007 Week4 評之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07/2007 Week4 評之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最根本的環保

評之評 - 一小步一小步走出大段路



筆者愛看記錄片,還記得多年看過一個國家地理雜誌制作的一個節目,是講述有關蝗蟲的生活和習性。蝗蟲只有一種,但是會有兩種狀態:獨居和群居的。獨居的,顏色是綠色,溫和,不會飛,食量較少。群居的,黃色,有攻擊性,會長距離飛行,食量大。很多人都以為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物種,但是看過這個記錄片之後,才知道它們根本是同一種生物。



片中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隻獨居的蝗蟲,放在一個箱子裏,內有數個細少的圓球。然後,不停的搖動箱子,那麼那些小圓球就會不停的打到那一隻溫和的蝗蟲的腳。數個小時之後,尤如變戲法一般,那隻溫和的小蝗蟲就如幪面超人變身一樣,從綠色的變成黃色的,即是從溫和的變成有攻擊性的,獨居的變成群居的,不會飛的變成會飛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從食量較少的變成食量驚人的。

科學家發現,原因是當蝗蟲的後腳有一個類似感應器的器官,每當受到過度刺激的時候,就會令蝗蟲變身。這說明什麼? 即是說,每當野外的蝗蟲,生活的空間過如擠擁的時候,後腳會被其他的蝗蟲踏到的時候,它們便會一起的變成群居的,食量驚人的。然後,飛到其他的地方去覓食。做成蝗禍!

這令大家想到什麼,令筆者想到香港的情況。擠擁的生活空間,浪費的生活,就尤如蝗蟲、蝗禍一般!在世界地圖上,可能連一粒芝麻的大小也沒有的地方,以使地球資源來說可以名列前茅的城市,筆者也說不上可否說是香港人的驕傲!

特首還說要將香港打造到有一千萬人口,也是的,不是這樣的話,蝗蟲少了,如何還可以推動經濟,經濟是要利用浪費去推動的,不是嗎?

筆者覺得用少些飲管,膠袋,飯盒…無錯是會有幫助的,但是可能只是短時間,還有要靠全民一齊去努力才有望成功。但是可能嗎? 一小步一小步無疑可以走出一大段路,但是方向要正確才成。

與其,要現在浪費慣了的香港人用少些,不如長遠的將那些浪費的香港人減少來得跟有效。地球太多人了,一個城市人一生浪費了多少的地球資源。中國以朝是天朝大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要知道,晚清的時候,中國只有大概二億多的人,現在是有十多億,就算如何的資源豐富,也應付不了這麼多的人罷!

說回蝗蟲的故事,餂說當年美國也是會有蝗蟲的發生,但是為何蝗蟲在美國絕跡? 專家估計,成體的蝗蟲,要消滅它們,真的是難如登天,但是在它們幼蟲的時候是相當跪弱的。專家認為,是當年美國的西部大開發,相當多還在泥土裏的蝗蟲卵,在開發翻土的時候被消滅了。

如果各下真的認為不可以不用膠袋的話,也可以!不過,也請多用些避孕袋罷!

2007年7月26日 星期四

香港-文化堆填區



評之評-10 years, countng…

閱畢,突覺筆者感到香港在過去十年原地踏步,在經濟、民生、文化等有各樣缺失,不知是人家跑的快、追得貼,或是自己倒後跑,無論是整體或是每樣範疇分開來看,總是令人不愉快。

經濟民生問題,有自身原因,也有地區因素,經濟氣候時有順景逆景,變數大,難講;這次我想談談香港文化。

筆者舉例,說香港街頭甚少遇到街頭音樂者,其演出質素也難以保證,在平民百姓的樂手已經不多,能夠衝出香港的更是少之有少。這讓我聯想起年前的屯門公園事件。

話說在屯門公園有一班退休長者,熱愛生命,更熱愛歌唱舞蹈,每天風雨不改,自發地在公園內舉行各項文藝活動,種類包羅萬有,由傳統的中國舞、社交舞、中樂、西樂、粵曲、歐美流行曲、卡拉OK,在公園不同角落裡,搞不同主題的文化天地,實行何而不同,來個文化大雜燴。試想像,各路耆英各求所好,跳舞的跳舞、唱歌的唱歌、演奏的演奏,自得其樂。

忽然一天早上,康文處連同保安人員,阻止演藝長者繼續大唱遊,原因是接獲音樂聲浪太大投訴,處方要取締此類型活動。結果傳媒大播、長者力爭,結果處方那出措施,進行「雙規」(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內)演出,在演出地點更有保安人員維持秩序(或監察)。

可笑嗎!長者在白天建設演藝天地,純粹是娛己娛人,又不是向政府拿資源,更不是在公園賭錢,這健康開心的民間活動,政府為何不適當扶持,反而處處壓制?晚上唱歌擾民且說得過去,白天唱歌擾民真的未聽過。純為興趣的樂手們竟然要在這狹小的表演空間求存。若有人投訴馬場在賽馬日噪音擾民,不知政府如何處理?

從屯門乘坐西鐵往旺角,到處均是即食文化,連書展亦由文化活動變為潮點。貿發局舉辦的書展,經常強調入場人次,甚具營商意識。確實,近兩年書展加入了不同主題的講座,邀請知名人士及作家交流讀書心得,講座亦場場爆滿。但書展過後,大家對閱讀的那團火未得以延續,手中的書本又變回原本所持的NDS、PSP。忽然閱讀,這行為均指定在每年暑假的某一個星期出現,令人驚嘆。

若HARRY POTTER能對港人閱讀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實為港人之福。眼見巴士地鐵內,甚少乘客拿起書本閱讀閱讀,相對於英美或內地城市,在地鐵內十有六七位乘客均是車內閱讀,而國內讀者求知慾甚旺,索性在書城蹲著打書釘。究竟是港人重現實,或是外國及國內讀者愛文字、愛幻想,不得而知。

有時候,文化難免是由金錢催生出來的:筆者說上海各項娛樂場所均是世界頂級之數,將香港比下去。上海有高質素的樂手,很可能是老闆疊水,願意大灑金錢聘請一流人才,視為娛樂場所重要資產,要重點投資,令爵士樂場在浦東浦西均有;很不幸,香港的爵士樂場仍在艱苦生存。

自從有西九龍文化區這諗頭後,各地產商都「忽然」文化起來,大發銀彈去營造自己是醉心文化的企業,雖事出「突然」,畢竟企業資助文化活動,港人也能受惠。若「忽然」能轉化為「可持續發展」,實為港人之福。

後話1
說起香港即食文化、愛立標,很可能這是大都市的特色之一,此舉未必等於商業化或急功近利,但難免讓半桶水的單位有機會蒙混過關。

最近知道體藝校歌改歌詞,由普通話變為英語。這「改牌匾」動作,有甚麼含意?會否像國泰新上任的CEO對記者說「現時首要工作,是對現時所推行的政策作全面檢討」?抑或,為要標榜自己是英文中學,需要透過校歌作公關手段,推行大型的形象工程?倒轉來看,是否唱唱英文校歌便等於學校上下、所有成員的英語均了得?在香港,中英文均為法定語文,為何不能讓中英文歌詞並存?至少,尤德夫人唱過中文版。

本人甚為欽佩首任校長的前瞻性思維,在八十年代末勇敢地選上普通話來填詞。在同學們日唱夜唱的校歌中,是否在潛移默化地告訴唱者-要學好普通話,與內地十三億人民溝通?

後話2
從電視得知「九龍皇帝」曾灶財離世的消息,讓我回想起多年前香港曾爭論他的奏接是否屬藝術之列。

很奇怪,(希望我沒有記錯)管藝術的政府部門曾舉辦論壇,討論曾氏墨寶是否藝術,當時藝術館長說「不是藝術」。
那,甚麼是藝術?單憑一個人的說話便能鑑定哪是藝術?至少,他的書法是香港獨有,寫了多年,書寫風格始終如一,內容甚能反映香港歷史,作品更曾於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就算不能說是書法(CALLIGRAPHY),也肯定可收入「香港字體集」內(FONT TYPE),成為香港特有文化。為何港府不願正面評價曾氏的作品,難到舶來品先至正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