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入深秋,日短夜長,增加點點淒清感覺。發展十五年的天水圍,上月發生駭人的家庭慘劇,官員草草趕往聆聽居民聲音,一半為收集意見、安撫民眾,一半為透過鏡頭提高官員曝光率。會議過後呢?當然是「積極跟進」。
不知從何時開始,天水圍區被標籤為「悲情城市」(推算是報章化題),令這小社區更添憂愁。究竟,這區需要甚麼?這區又欠缺甚麼?
本月,去了一趟香港濕地公園,亦觀察了天水圍。
區內最早的一條屋村於92年落成,區內居住樓宇大部分屬於政府興建的居屋及公屋,私人屋苑屬少數。由於佔地廣,故樓宇建得高,與將軍澳相比,亦感覺較開揚。屋苑設施設計多以公共屋村作中心,有商場、街市、多層停車場,居屋則多與公屋作資源共用,可應付日常所需;屬於私人樓宇的嘉湖山莊,則有大型商場。當然,想作時尚購物或買西裝,則可能要請移玉步往屯門或元朗購買。
交通是一項較為頭疼的問題。區內走動,居民大多以單車代步,問題較少。由於部分生活設施需要依賴屯門或元朗的,路程遠,騎單車太遠,故居民需以巴士或鐵路接駁。大多數區內居民需要出區外工作,交通費用佔開支比例較高,亦找不到其他替代,變成SUNK COST。車程長,在香港工作普遍超時的情況下,加上每天花兩三小時在交通上,更進一步佔據了生活時間。
由於政府房屋分配政策(太多空置單位)使然,令區內多有新移民家庭、老夫少婦家庭。無工做,家庭出現問題,與香港的語言不通,沒有同鄉的互相扶持,造成問題越滾越大。縱使看見別人用錯誤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但自己又未能找到自己問題的正確方案,又找不到傾訴對象,令其產生連鎖反應,不幸接二連三的發生。
難判斷是誰跟誰的責任。但發現以前香港人特有的自強不息、默默耕耘的磨毅精神消失了。
深水步,是香港窮區之一,仍有居民住在板間房、靠拾荒維生,但他們那自力更生的堅強信念則重未中斷。(當然,多年來仍是窮區非好事一則)
抑或,是否中港婚姻的禍?香港男子到國內尋偶,大多打扮成小資本家的模樣,在國內女友面前大灑金錢,女方難免不信以為真,加上電視劇集渲染香港偏地黃金、發大財的機會順手拈來。結果女子抱著一切美好的憧憬橫過羅湖橋,接著幻想隨之破滅。
張立先生說得好,從儉進富每個人都適應,但從富入儉則非每人能吃得消;不適應的,不是溫飽問題,而是價值觀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